振興珍餅行|屋瓦底下的餅香與人情
- 沛緹 李
- 7月8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位於台中市中區成功路392號的「振興珍餅行」,是一棟擁有70年歷史的老街屋,也是一間深耕在地數十載的傳統餅店。振興珍餅行創立於民國42年,由第一代賴振興與賴楊涼賢伉儷共同經營,歷經兩代傳承至今,見證了中區市場繁華與街區變遷。
振興珍餅行是一間少見的綜合式餅舖,販售品項涵蓋漢餅、囍餅與南北雜貨。除了日常經營,餅店長年深耕社區,常在節慶與廟會期間製作麵豬、麵羊、壽塔等傳統糕點,也承接婚宴囍餅訂製。像是竹圍福德宮、輔順將軍廟、萬春宮、均安宮與元保宮等鄰近廟宇,都是餅店長期合作的夥伴,展現出它作為社區生活樞紐的重要角色。
這棟建築屬於傳統板仔厝類型,主體為木構造,一層樓高並設有斜屋頂。約於民國50年代,因應烘焙製餅空間悶熱,屋主加建一座太子樓作為通風設施。這類設計源自日式菸樓原理,利用固定風向導引空氣流通,有效調節室內溫度,也符合今日所倡導的節能減碳理念。太子樓通風板為固定式,建築本身坐北朝南,夏季迎南風、冬季迎北風,使空間維持冬暖夏涼的舒適狀態。
這間餅行賣的不只是餅,更承載著街坊之間的消息與人情。午後時分,鄰里三三兩兩地坐在店門口,閒聊日常、交換情報,這裡成了在地人口中的「八卦空間」。這樣的交流場域,隨著都市化進程已漸趨稀少,但在這條老街上,振興珍餅行仍靜靜地守著一席人與人之間的連結。
然而,隨著便利商店、連鎖餅舖的競爭與街屋年久失修,傳統店家的經營難度也逐漸升高。建築本身出現牆面斑駁、雨淋板腐朽等狀況,加上騎樓與屋頂漏水、照明不足等問題,不僅影響日常營運,也潛藏著許多安全疑慮。
面對挑戰,屋主決定啟動整修計畫,在保留原有結構與風貌的基礎上,針對外牆、騎樓天花、門窗與室內牆面進行更新,並以灰白與木質調為主色,延續原街區的視覺記憶,也提升空間明亮與整潔度。家具與燈具也將一併更新,營造出更符合現代使用需求的店鋪氛圍。
整修後,餅店將維持原有漢餅、囍餅與雜貨販售功能,同時轉型為結合在地文化的創生平台。未來計畫導入地方導覽、廟口文化推廣、漢餅DIY體驗等活動,與周邊關懷據點、社造團隊、食物銀行等單位合作,讓餅行不僅是販售點,更成為社區文化的節點與交流場所。
振興珍餅行的轉型與整修,不僅是建築物保存的行動,也是社區情感延續的具體實踐。在保存傳統工藝與店面記憶的同時,也為中區這座舊城注入新一波的能量,讓這棟老餅店能繼續走過下個七十年。
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
振興珍餅行建物現況
實施者:振興珍餅行
門牌號碼:台中市中區成功路392號
屋齡:70年
目前情形:糕餅行
未來使用:糕餅行
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⸝
留言